据报道:“用塑料桶装食用油,食用油中会溶进对人体有害的增塑剂。”获悉同济大学基础医学院厉曙光教授的这一检测结果后,记者昨天追踪发现,由于我国相关标准滞后,这其实只是增塑剂污染的“冰山一角”。“增塑剂使用范围之广,污染面积之大,影响人数之多,比农药、ddt等有过之而无不及。”
个案:增塑剂污染食用油
增塑剂慢性毒药危害大据同济大学基础医学院厉曙光教授介绍,日前,他领导的科研小组分别采集了市场上不同品牌和不同出厂日期的塑料桶装大豆色拉油、调和油、花生油,以及市场上销售的散装豆油、某快餐店煎炸食物的固体起酥油、居民厨房抽油烟机收集的冷凝油等检测样品。科研小组对这些样品进行测定后发现,几乎所有品牌的塑料桶装食用油中,都含有“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这两种物质(dbp和dop)是塑料工业中经常使用的酞酸酯类增塑剂,而未使用塑料容器盛装的散装豆油和固体起酥油中,几乎不含增塑剂。由此推定,食用油中检出的增塑剂,主要来源于其塑料容器。科研人员发现,增塑剂的急性毒性很低,人体摄入后几乎没有急性中毒的表现,比如呕吐、发烧、拉稀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安全,相反其慢性毒性对人类的危害相当大。国外的动物研究结果表明,增塑剂可导致动物存活率降低、体重减轻、肝肾功能下降、血中红细胞减少,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这种增塑剂对人体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对男性的毒害要更大一些。广州食品安全信息网日前在一篇新闻稿中,公布了这一检测结果。食用油塑料桶装很常见目前,我国千千万万户家庭一日三餐吃的油,大部分是从市场上购买的塑料桶装食用油。昨日,记者从几家大型食用油厂家了解到,目前国家标准中并没将增塑剂列入食用油检验的理化指标中,而且也没有对增塑剂的含量作出规定和要求。“是否能将塑料瓶包装换成玻璃瓶或铁罐?针对记者的提问,一位花生油企业的负责人表示,该企业也曾用过铁罐包装,但一方面成本过高,另一方面铁罐也可能会出现氧化等反应,消费者也普遍反映铁罐使用起来不方便。而如果使用玻璃瓶则会给运输带来不便。他还表示,目前即使国外原装进口的橄榄油等产品,也都是使用塑料瓶包装,只有少数礼品装采用玻璃瓶。
延伸:增塑剂使用范围广
增塑剂影响比农药还广更让人担心的是,目前增塑剂污染几乎无处不在,这种化工行业最常用的原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从塑料制品中溢出,进入空气、土壤、水源乃至食物。“其使用范围之广,污染面积之大,影响人数之多,比农药、ddt等有过之而无不及。”昨日,广东省防疫站的专家和华南理工大学的一位化学教授都向记者透露,在无数次的试验当中,空气、水和各类塑料产品以及人体的血液甚至乳汁当中都发现含有增塑剂。专家介绍,含有dop增塑剂的pvc制品在与人类医疗、生活相关的领域中应用也很广,而且很难用其它材料来全部取代。如乳胶手套、血浆袋,一部分输血、输液、呼吸用具,以及儿童玩具、人造革(用作服装、鞋料、手提包、沙发面料等)中,pvc制品占有很大比例。一些发达国家已对这些产品中使用的增塑剂和其他助剂有了严格的规定或相应的建议,而我国的医用手套、血浆袋的主增塑剂仍为dop。食品中没规定最大含量虽然目前发达国家也无法找到彻底解决增塑剂污染的办法,但欧美日韩等国已经用柠檬酸酯类、环氧酸酯类等安全环保增塑剂作更新替代产品,并纷纷出台标准和法规,在食品包装、医疗用品、儿童玩具等与人体接触的制品中禁用dop。这种法规一般遵循两个原则:限制塑料中增塑剂的使用量,限制向食品中迁移的最大允许量。我国也制有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的使用卫生标准(gb9685-94),但尚未制定食品中的最大允许含量。虽然这些增塑剂品种是否致癌尚无定论,但由于我国的相关标准滞后,由此已经引发国内塑料制品出口受阻、而含过时增塑剂的产品大举入境等一系列问题。广东省疾控中心早在几年前就开始申请这方面的课题,希望对pvc中有害物质的析出量作出具体分析,继而对产品标准修改提出建议,但由于经费问题一直未能落实。专家呼吁,解决我国增塑剂标准滞后问题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