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照明标准化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早在1990年美国剧场协会发布dmx-512,它是一种速度快,简单实用的可用于智能照明的协议,但由于采用的是7位数码,所以其功能有限,且没有规定照明各功能的指令,因而不具有真正意义的互换性。
第二阶段,1996年把荧光灯电子镇流器的控制技术写入iec60929标准,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照明,但仅限于荧光灯,2009年国际电工委出台了包括很多光源控制装置和控制功能在内的iec62386系列标准,是比较完善的智能照明。之后国际电工委tc34 组织各国专家对其进行修订和制定,2014年已出台了几个fdis文件,与第1版有很大的不同。需布两条控制线,将来不久可进行方便的无线控制。
第三阶段,电力载波控制易受干扰、速度慢、功能低;无公认统一的照明专用功能指令集,互换性无法兼顾。
第四阶段,其它建筑家居智能能融合其它建筑家居智能系统,但无公认统一的照明专用功能指令集,互换性无法兼顾。
第五阶段,无线控制:w-、 、 等方便实用,但暂无公认统一的照明专用功能指令集,互换性无法兼顾。
第六阶段,国内联盟标准: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半导体技术评价联盟等都在积极组织开展和推进智能照明研究和标准化。
以上内容就是国内外智能照明标准化发展的六个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标准也在不断的改变。但是不管怎么变,产品质量才是关键。想了解更多关于智能照明的信息,欢迎在文章下方给我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