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投资者来说,看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是一项基本的技能。但是,事实上,财务报表数据=业务现实+会计处理,是按照一定的规则经专业化处理之后的对业务现实的数据反映。武大的谢教授曾开玩笑地说,会计学就是将“杂乱无章的真实”转化为“系统的错误”的一门学科。笔者认为,这么说其实不无道理。对广大投资者来说,就报表数据分析报表容易带来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分析的往往是经包装后的财务数据。经过会计处理之后的这个财务数据不一定贴近现实。而“财务造假式”的会计处理更使财务数据与业务现实背道而驰。因此,对投资者来说,了解什么是财务造假,以及了解如何通过一些报表外部特征来发现财务造假的异常现象,是通过报表分析企业价值之外的又一门必修课。
一、财务造假是什么?
我们每天在a股市场看了太多的公司财务造假的新闻了。纷繁复杂的造假方式充斥我们的眼睛。事实上,太多的因素干扰下我们反而无法清晰地去了解财务造假背后的本质。笔者认为,了解一件事物最好的方式就是剥开一层层表象去看它背后最纯粹的原理,就像了解一个人最好的时刻就是当ta在你面前卸掉所有面具盔甲的时候(突然文艺了~我们重新严肃一点)。
那么,你不禁要问,财务造假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其实这条等式是一个处于动态平衡的等式,它跟利润表的联系是——投入的资产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消耗,转化为费用,而企业产生费用的同时,往往也会带来一定的收入,而收入减去费用之后形成的利润就是资产的增值额;假设这个企业是可持续经营的,随后这个过程不断地循环往复,企业的资产不断实现增值(这是理想状况下~当然分红之后资产会减,毕竟价值最终流向股东了)所以这条公式就变成——
“增值后的资产=原本的负债+原本的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费用为原本资产消耗的部分)”
从以上公式你也可以看出,资产的增值部分表现为利润(收入-费用)。
所以,财务造假的普遍动机是,为了迎合投资者,我要把资产的增值情况夸大,所以要么夸大收入,要么把费用处理低。夸大收入,表现为虚增收入,比如提前确认收入,伪造销售合同等;而把费用处理低,常常表现为延缓资产费用化的进度,把本该进入利润表的费用继续躺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项目上,比如将研发费用大幅资本化等。
当然财务造假也有另一种动机,就是隐瞒利润,往往出于避税的需要,那么要么压低收入,要么调高费用。把收入压低,表现为把收入负债化,把收入放到负债里,比如用来隐匿收入的预收账款;把费用调高,一般表现为提前资产费用化的进度等。
所以,关于财务造假,马靖昊老师说过,调高利润,就是费用资产化,或虚增收入;调低利润,就是资产费用化,或收入负债化。言简意赅,八九不离十了。
二、从财务造假说开,存货造假的思路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调高利润,无论是虚增收入,还是费用资产化,对应的都是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那一端必须增加。更简化地思考,要夸大资产的增值,那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总得增加吧?不然这个报表不平可咋整?在a股市场,由于虚增货币资金被发现的概率较大,所以更多地选择应收账款和存货作为虚增的资产。
所以,存货造假的思路就是,为了虚增利润,作为资产的存货对应也要虚增。注意在本文中笔者就只举例讲一下虚增利润的存货造假,隐瞒利润的存货造假思路也是差不多的。那么,这个存货怎么舞弊呢?大略有——
1.存货采购阶段
把采购的存货挂在“预付账款”或“其他应收款”科目,所以最终可能随着生产销售这部分存货实际已经转为费用了,但在造假公司的账上,它却一直躺在资产端上,这就是我们上面说的费用资产化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此外,还可以直接无中生有,伪造装运单、存货订购单、验收单等,为账上虚增的存货作证明。
2.生产阶段
核心思路还是费用资产化,就是把最终该流向营业成本的那部分“价值”一直放在存货里。具体的做法有:比如原辅材料领用了,但不相应结转费用或材料假出库,造成最终的成本费用不实;生产过程中出于生产需要用领的材料制造了一些专用设备,把它们列入资产等等。
3.产品发出和销售阶段
人为调节结转到主营业务成本的数量,或者随意变更存货的计价方法等。
4.其它
表现在盘点、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关联方交易、滥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变更、滥提或少提存货跌价准备等。
三、作为投资者,怎么从报表发现存货造假的迹象?
作为投资者,我们没法像审计师一样亲临现场,所以不可能深入一线去审查企业存货在账上的形成过程。不过,审计师的一项武器——“分析性复核”,倒是每个投资者都可以借鉴的一种挖掘存货造假迹象的武器。我们可以从报表整体对一些财务比率和趋势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其中不符合企业经营逻辑的异常之处,从而发现存货造假的迹象。
首先是存货增长与总资产增长不成比例。一般来说,存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应该是相对一致的,如果这种占比跟行业、历史相比较出现异常的不同,那就要好好注意一下是否有虚增存货的可能。
其次是存货周转与销售增长不匹配。如果看到存货周转率变低,存货周转慢,这个时候销售却异常增长。存货卖得慢,销售额却增加了?这个在逻辑上就讲不清了。那销售额增加会不会是单次周转的价格增加的原因?然而一般情况下销售的商品以及商品价格是相对较稳定的,所以出现的这种异常值得关注。
再而是存货与营业成本之间出现异常。存货造假中,企业往往会将本应该计到营业成本的继续放到存货里。这样处理的结果可能就会出现存货与营业成本之间的异常。以2009年的山下湖为例,该公司当年存货4.7亿,而营业成本2.16亿,因为存货销售之后转为营业成本,按这逻辑,这意味着这存货需要两年左右才能卖完,出现了很明显的存货与营业成本之间的异常。
另外,关注毛利率情况。如果企业将本应该计到营业成本的继续放到存货里,那意味着营业成本的少计,毛利率会有变高的倾向,一方面可以关注一下该企业的毛利率与历史、行业公司的对比,看看是否有异常情况;题外话,关于毛利率,还可以细化去关注该企业面对不同客户时的毛利率情况——比如笔者见过一个案例,该企业对大客户的毛利率反而高于对小客户,这就出现异常了,为什么你对大客户反而有更强的议价能力,是否有隐藏的关联关系?
此外,当我们在投资机构财务尽调中获得更加一线的数据时,我们还可以利用“企业每年的产量与销量之间的差额大致等于披露的库存成本”这条商业逻辑去推敲该企业的库存是否合乎逻辑。
以上是笔者对财务造假和存货造假的总结,如有纰漏,还请指正。
-end-